熠熠春日共奔赴 研学拾趣共成长 - 厚外高中部飞龙岛生态公园户外研学活动

与山川相逢,感受大地之美;与地理邂逅,汲取不竭力量。“知行合一”是地理矢志不渝的追求。地理新课程中要求的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其一便有“地理实践力”。
其致力于培养学生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地理知识、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中,实地研学便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5月14号上午,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地理教研组组织高一年级开展飞龙岛生态公园户外研学活动。

此次研学活动由邓春波老师主持开展,王康发生老师为主要讲解者,围绕河流冲积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野外主要植被及其生态特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大主题展开。



飞龙岛是赣州城区最大的天然江心岛,属于河流地貌的一种。该岛边线光滑呈弧形,中间宽两头窄(头尾相对尖锐),与梭形相似。飞龙岛同章江两侧的河岸地质结构大致相似,均为砂质。
作为第一项研学内容,先对飞龙岛的形成过程以及未来发展有个基础了解。组织野外观察,利用高德地图确定岛屿大致走向、长宽距离。结合河流水文状况及研学手册对飞龙岛的简介,说明飞龙岛的成因。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其今后是否会消失,或是继续发展。通过野外观察,实践学习岛屿以及河流冲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飞龙岛岛内绿树成荫,植被种类丰富,环境优美,如同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章江中。早期人为干扰较少,成为鸟类的良好栖息地。岛屿所在的章江河段水位相对稳定,岛屿四周水草丰美,鱼类和两栖类丰富。
作为第二项研学内容,对飞龙岛公园内部进行观察并记录,并使用“形色”、“百度”来鉴别植物类型和搜索了解相关动植物的生长特征与生长环境。对飞龙岛公园生态多样性进行调查,记录研学过程中的主要动植物种类并识别其生态特征。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植物的生态特征,往往与其周边地理环境有关。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直接体现。同学们在观察学习动植物过程中,学会利用整体性思维思考动植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飞龙岛原为欢乐岛,原本为一座江心洲儿童乐园,修建飞龙大桥时,岛内原有的部分娱乐设施被拆除,也禁止游客进岛观光。在大桥建成竣工之后,岛内萧条废弃,杂草丛生,残枝挡道,现今经过生态恢复、环境治理与设施升级改造,面貌焕然一新,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第三项研学内容的开展,是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以飞龙岛生态公园修复与改造为例,引导同学们思考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从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章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中心城区境内,主要包括章贡区境内的章江及其周边区域,由东向西呈带状,水平长约为13.9公里,规划总面积1054.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788。2公顷,湿地率74.7%,该湿地公园河流水域广阔,形成了由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库塘、城市绿地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景观多样,在我国南岭东北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这一部分的研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城市湿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城市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保护地理环境,发展人地协调观。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
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
在这春日到来之时,将课堂带入自然之中,让研学旅行成为“移动的学校”和“没有围墙的学校”。沉浸式感悟地貌之变,植被之宜,自然之善,地理之鲜活。在这里,湖湾的微波,温柔了世界,脸上洋溢的笑容,是青春的美好;在这里,我们与广袤的世界相通,遇见榕树、木芙蓉,是地理里的浩瀚星空。

我校一直注重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将教学落入到实际当中也是学校一直支持之事。在日常教育教学当中,将地理融合于自然,定期举办“户外研学”“农场种植”等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分析等方式来深入地理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也是让我校的教育发展回归本真。
